目前分類:聯和中醫診所水飲包說明 (1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本方根據中醫「肝主筋、腎主骨」理論而設,參酌古方化裁而成,能活化骨骼生長板,促進骨幹成長,讓您高人一等,不致有矮人一截之憾!

 

※服用時機:青春期前:若腎氣、骨氣遲滯或虛弱,骨頭發育不如預期,比同年齡成長較慢,則每天晚上空腹服用一包,連服三天為一療程,休息三天後,可再連服三天,如此數個療程,直到生長板跟上正常速度,啟動造骨長高。

青春期啟動後兩年內:若骨頭發育嚴重落後或欲加強骨骼發育,則每天服用一包,連服五天為一療程,休息兩天後,可再連服五天,如此數個療程,直到生長板超過正常速度,加快造骨功能而長高。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心氣強,則注意力集中(憶);腎氣強,則記憶力勞固(志)。本飲包含「孔聖枕中丹」及「定志丸」之主要藥物,包含龜板、遠志、茯苓、黃耆、黨參、牡蠣等中草藥萃取液,功能「健腦益智、聰耳明目」,可穩定心神、唸書應考,對注意力、記憶力均有幫助。對增進中老年記憶也有幫助。劑量與服法:每天1~2包,溫水沖服;或配葡萄汁、柳橙汁沖服飲用。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飲乃李醫師針對容易發生腫瘤的部位,自近百種抗癌用藥中篩選出對人體較無毒性、可長期服用的二十幾味中藥組成,具『理氣化痰、軟堅散結、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功效,當一般氣滯、血瘀、蘊毒不幸惡化成為積聚、硬塊、腫瘤時可用。

注意:若是惡性癌症,需視病情輕重,病勢發展快慢程度,應考慮是否需配合西醫手術、化療或電療。

劑量:一日2~3包,可搭配排毒飲加強蘊毒、伏火之清除。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為君主之官,喜樂出焉;膽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心氣血虛,則悶悶不樂,甚至恐慌、易受驚嚇;膽氣鬱結,則疑而不決,憂柔寡斷,焦慮抑鬱。本飲功能「開心竅、養心陰、疏肝理氣」,適合長期生活緊張、壓力大、勞心煩惱、易鑽牛角尖等情緒失調者,飲後逍遙自在也。劑量每天1~2包,溫水沖服,或以紅茶沖服。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適合婦女『月經出現血塊,或經來刺痛,幫助產後惡露排出,有「去瘀生新」之效,使瘀血隨經血排出,新血取代瘀血,淨化子宮,改善子宮血循。劑量月經來時飲用,每天2包,連服2~3天。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乃氣血兩補的方劑。婦女至少於月經完後,宜連續服三至五天(每天2~3包)十全大補飲,以加強造血還原的速度。平時若因氣血虛表現『面無血色、疲倦、下午容易頭昏頭重、腰易痠』,均可用本飲強化體質。

※※缺鐵性貧血患者佔貧血病人百分之六、七十,宜配合補充鐵劑(女保,每天1粒,連續3個月);全素病人宜配合服用Vit B12,補充造血的原料。

※※注意:體質有火氣或表氣滯、有風寒者,服之恐有上火現象,出現頭脹、唇破、粉刺、口乾、咽痛、紅疹等症,宜先用適當中藥調理後,再服此方,或用較弱補性的補氣血飲取代之。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陽春型的補氣血方,較不會上火氣,所以體質偏熱、氣滯血瘀的病人也可以用來做平時或經後調養氣血之用。

劑量:一般用量可每次0.5包(體質偏熱、氣滯血瘀患者)~1包,每天2~3次。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乃集合聯和補中飲、敗毒飲、消毒飲之優點,一方面強化脾胃中氣,增強免疫力;一方面針對新型流感、舊型流感初起症狀輕微時均有療效,是亦守亦攻的處方,很適合學齡小朋友過敏體質未強壯時,又常需接觸到感冒病源時,放學時可喝半包減敏方保養。長期服用,可減少感冒的頻率、降低感冒症狀的嚴重程度、縮短感冒痊癒的療程,進而根治過敏體質。

 

劑量:一般保健:一日1~2包或數日服一包;大人每次1包,小孩1/4~1/2包。

病程久,欲加快體質改善速率:可日服二至三包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乃加強版的『補中益氣湯』,是過敏性體質的根治關鍵。臨床上觀察,很多病人病毒排除到一定程度時,會遭遇根本體質需要強化改善後,才有能力藉由自己的免疫能力繼續抗毒棑毒。因為其胃腸蠕動較麻痺(不活化),究其可能原因,多半是跟服用西藥抗生素、吃冰冷或對身體負面的飲食、或正面吹風、腳面受寒有關。台灣商場有六七成的零食飲料對身體是負面的(說有毒太可怕),如奶粉添加的三聚氰安、蔬果上的農藥殘留、食用含抗生素荷爾蒙飼料之家畜家禽海產、飲料中添加的人工色素,對人體均有毒性,它會麻痺神經的敏感度,使人體對病毒的防衛與攻擊訊息減弱,導致排毒功能的下降,成為病毒潛伏的過敏體質。而胃腸雖然是免疫的大本營,但它也是藏污納垢最常見的地方,是病毒的溫床、火氣的源頭,所以它是正邪決戰的關鍵點。胃腸虛(甚至虛寒)的人會呈現「體力較差、胃口不佳、容易感冒、手足易冰冷、較怕風寒、皮膚癢、頭重、頭昏、頻尿、大便軟溏」等氣虛衰弱症。

注意有排毒現象:胃腸活化以後,免疫力、修復力提昇,身體會進入另一排毒階段,尤其是原先躲在腸道的病毒,要由當初進來的門戶(鼻、口、尿道等)重新對抗排出,會有口乾舌燥、鼻炎、咽喉炎、尿道炎等類似流感現象,此時一定要忌口,並可搭配服用聯和排毒飲或敗毒飲殲滅病毒,過敏體質是絕對有機會根治的。

劑量:保健:一日1~2包或數日服一包;大人1包,小孩1/4~1/2包。

禁忌:乃補養之劑,發熱、上火之病人忌服、慎用、少服,或遵醫師指示服用。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飲主要由『仙方活命飲』立意化裁而成,適用於病毒感染的第二種「長期寄居式的持續性感染模式」,乃針對長年潛伏在人體的病毒所導致全身慢性發炎性疾而研發出的方劑。有『氣、滋陰、行氣、活血、解毒』之功效。因為會造成長久病毒潛伏感染的病人,多半是氣血衰弱、抵抗力差,或是氣滯血瘀、利於病毒躲藏,所以需要由裏往外將病毒排出,才是正途。根據李醫師臨床的觀察與體驗,這些潛伏的病毒多半是一般流感沒治療完全(如:沒妥善治療;飲食燥熱、油炸、辛辣上火之品,火上加油,加重病情;或服用西藥僅症狀緩解,病毒未消滅),以致於流感病毒流竄到身體後,與宿主共生,導致『耗氣、傷陰』的長期倦怠、口乾、痠痛、過敏性、自體免疫性、慢性炎症性疾病、甚至癌症。

劑量一般保健:一日或數日服一包;或於飲食餅乾、糖果、飲料等加工零食,為避免氣滯〈表現頭昏重、疲倦、嗜睡感〉可用聯和排毒飲服用半包至一包。病程久、病毒重:日服二至三包

※※婦女有經前症候群,可於經前1~2天,至經來前3天,每天飲用1~2包排毒飲,使病毒隨經血排出,可逐次減輕經前緊張症候群症狀,亦可預防子宮肌瘤形成。

禁忌:本方補氣、滋陰,行氣、活血,解毒,由內而外排解病毒而出,若實火病人,宜先飲用聯和敗毒飲;合併外感風寒襲表感冒者,宜先服袪風散寒中藥,再服本飲。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又名『氏新流感方』。現在,高達八成流感均屬H1N1新型流感類型,西醫在未做快篩確認前,常以「類流感」統稱。李醫師臨床發現:它與過去流感的症狀表現不同,甚至常以『目脹、頭暈、反胃、腹瀉、乾咳、失眠、焦慮、心悸、水腫等』獨特症狀表現,所以叫它新型流感,其他症狀包括:發熱、倦怠嗜睡感、喉癢欲咳、咽喉痛、頭重、頭痛、耳鳴、目糊、目出血、嘔吐、胃脘悶痛、泛胃酸、腹痛、腹瀉(或便秘)、多夢,肩痠、項脅腰膝痠痛等,均是H1N1新型流感造成不同部位的發炎上火表現,均可用聯和消毒飲。

 

服法:1.症狀初起常表現疲倦感、口乾、喉不適、反胃、頭昏,就可趕緊飲用,制敵機先,一包見效。病程若較重:可日服23包。

2.若於感冒流行期間,或生活環境中,家人、同學或同事,有人已罹患感冒咳嗽、噴嚏,用餐時未用公筷母匙,很容易被新型流感傳染,可以消毒飲半包或一包稀釋當茶飲,可保頭腦清醒,因為病毒剛感染時,多半表現頭微悶,開始有點倦怠感的症狀。

※※注意在感冒初期症狀較嚴重時,敗毒飲、消毒飲均可配合西藥支持療法(退燒、止咳、止涕、止痛、止吐、止瀉),併用水飲包抗病毒,但中西藥需間隔一個小時服用。若將中藥劑量加大、服藥間距加快,是也可不必用到西藥的。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飲主要由溫病常用方『普濟消毒飲』更新化裁而成,更合現代流感病毒的特性,適用於病毒感染的第一種「颱風式的急速感染模式」。本飲針對會導致六經發炎的病毒用藥,並佐以六經清熱藥幫助消炎,乃廣效性、急性病毒感染時使用。

 

適應症:急性流感表現發熱、咽喉痛、頭痛等發炎症狀;或熱性體質的人,食用辛辣、油炸、燒烤、糕餅等食物後,為避免上火〈表現:頭脹痛、嘴破、口臭、皮膚過敏起紅疹、蕁麻疹〉,可飲用聯和敗毒飲,清熱退火解毒。

 

劑量:一般病毒感染治療,日服一至二包;病毒重、火氣大者,則需將藥量加重,可日服至三包。或於飲食燥熱、油炸、辛辣上火之食物後,服用半包至一包來退火。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醫師總結二十多年的臨床經驗結晶,所研發一系列水飲包,一則補現代科學中藥粉效力之不足,一則補現代醫學抗病毒藥之不足。特精選數種清熱解毒藥,人體藉經絡系統交通內外氣血,並防禦外邪侵入,所以,病毒種類雖多,但總先由六組經絡來負責對抗,故會導致六經發炎的症狀。茲針對聯和中醫診所研發之各項水飲包之立意及用法,說明如下:

 

聯和敗毒飲將『普濟消毒飲』更新變化而成,更切合現代流感的特性。針對會導致六經發炎的病毒用藥,並佐以六經清熱藥幫助消炎,乃廣效性、急性病毒感染用藥

適應症:急性流感表現發熱、咽喉痛、頭痛等發炎症狀;或熱性體質的人,食用辛辣、油炸、燒烤、糕餅等食物後,為避免上火〈表現頭脹痛、口臭、嘴破、皮膚過敏起紅疹、蕁麻疹〉,可飲用聯和敗毒飲,清熱退火解毒。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