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下午有位病人拿了中藥飲片藥渣上門理論說藥有問題。

 

她是元月2日拿三帖中藥調治身體,自述服第一帖藥順順的沒異樣,服第二帖時覺身體麻、 指甲發紫、腹脹、尿失禁、血壓降低,他先生服一些也有腹瀉情形,因此擔心是中毒了。我先請小姐對照其第三帖尚未服之藥,確認所附給她處方的中藥飲片拿得沒錯;再看其處方都是一般常用之藥黃耆、熟地、生地、沙參、陳皮、內金、黨參、葛根、麥門冬、甘草、茯苓、附子,補氣陰、養胃氣,方中除附子強心,有些病人服時會有麻感、心悸之外,其他均是一般調養之藥,而附子先前兩次服藥均無恙,乃強化其心氣虛弱佐加之藥。

 

排除處方及藥物問題後,難道是服第一二帖藥之間體質有變化,才使服藥反應改變。接著,我為其把脈,發現有流感病毒,於膀胱經、胃腸經、肝經出現火氣脈象,推測她極可能是在有流感病況下服了原方,因此藥症不合,胃腸、膀胱、肝經火氣增加,導致出現腹脹、小便不適等症狀,於是為她開立感冒用藥先行服用,囑其待熱象平定後,再接服前方。

 

之後,我也抓了同樣處方回家煎服兩次後,短間期內喝下兩杯,並無不適,排除了中藥飲片問題。或許大家不信,依我現在氣感敏銳度,一個處方開完時,該方在患者身上的整體反應,我當下是可感知的,若處方有問題,氣有逆,我會感覺得到。以後,若允許的話,我會提出一項『神應處方法』的處方模式,是在以氣感為基礎下去選藥開方的方式,無相門及五行丹氣門氣感好的中醫師均會應用,很多中醫真相我也是藉此方法體驗看到的,但畢竟是新的學術,其有效率及準確度有待用科學方法評估及證實。

 

余感慨國人對中醫藥的常識太缺乏,借此病例提醒大家,中藥處方開立時,是以把脈那個時間點的狀況為開藥參考點,其後若沒什麼變動,身體就能隨藥調整,逐漸好轉,但若不巧,體質因外在加諸的變數使寒熱虛實變化過大,如:流感感冒、風寒外感、過食辛辣厚味、吃的飲食冷熱不合等,都會影響藥物調理的效果,使症狀復發或節外生枝,此時,應該停服前藥、加減、或改方

 

余診治患者,最不喜歡治口慾過重的病人,因為口味重的飲食刺激性大,多半性味偏冷或過熱,對人體虛實干擾較大,另所謂『病從口入』,市面上有多約七八成零食對氣場是負面的,包括耳熟能詳的優酪乳、知名維他命等,一些好吃的零食,如:花生、巧克力、臭豆腐等,更常有火上加油的效果,使發炎病情加重。因此,提醒過敏體質等諸多慢性病的病人,在中藥尚未竟全功之前,務必忌口,才好的快。食物冷熱性可參考保健新知一欄內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