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3.26 慶祝第七十屆國醫節中醫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
李曜暄
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 中醫部兼任主治醫師
烏日 聯和中醫診所院長
「氣不通則痛」是中醫界常用來解釋痛症的一句話,但對這「氣不通」(或學名「氣滯」)三個字,過去我似懂非懂,直到我有幸跟隨陳老師學習無相氣學,回覆氣感,才逐漸瞭然於心。筆者在上屆國醫節中醫學術研討會論文「從氣感談扭挫傷後遺症還原三部曲」摘要中提到:“中醫言「氣不通、不順」,西醫應理解為「神經傳導障礙」”。在命名上,古人將在神經中傳導的能量稱做「氣」,如同現代人將在電線中傳導的能量稱做「電」一樣。文中並強調:“人體受傷後,神經網的損傷情況錯縱複雜,藉由氣的感知,將痠痛的治療由「點」的層面提升到「線、面」的層面,患部的復原才能夠儘可能趨近完整。”茲以本文做進一步地解說。
氣的感知基礎是以「神經系統」為體,以「先天元神」為用。氣感是人體與生俱來的本能之一,然而隨著年歲的衰老耗損,飲食、起居失節失調,跌打損傷、環境污染等傷害,神經傳導的障礙逐漸增加,本能遂變得遲鈍。
人體受傷後,神經網必定有扭曲、拉緊、牽扯、殘缺等異常,神經的傳遞勢必不順暢,而呈現停滯、散亂、轉向、逆流等太過或不及的表現,由敏銳的氣去感知則有冷、熱、吸引、排斥、麻、磁力感、電流感、或空洞等等感覺。
『無相氣學』乃幫助人體排除身心障礙,回覆本能的一門學問。它有計劃循序漸進地排除人體神經傳導的障礙,使神經的陰陽電荷排列的更為規律,神經中傳導的氣便能夠更順暢地傳導出去,能量的頻率愈細,穿透力就愈強,也傳的更遠,因此醫者可憑此氣感做工具,穿越患者身體,進入其神經網,去探看神經傳導的情況,並根據氣感結果診斷病源,並進而治病。醫者若有氣感,便能感知痛的部位實際上是有些氣阻線連到脊椎部,或連到腦部,或甚至體內臟腑等,而氣阻線的粗細可代表受阻神經束的多寡,緊張度代表痛症的強弱,而牽連的附著點則代表因果相關的部位。醫者審因施治後,若氣阻線轉細、轉稀疏、轉鬆散、附著點減少,或甚至氣阻消失,患者的痛症幾乎隨之轉好向癒。
筆者發現,痛症的部位,常常不是氣滯的關鍵點,由於它呈絲狀、線狀、或網狀的關係,所以會有一些誘發因素:如:風寒邪氣或飲食冰冷的收引效果,機械性或火氣膨脹的壓迫效果,節氣經絡循行的放大效果,不當扭轉屈伸或過度勞動患部的拉緊效果,身體虛弱老化或神經疲勞的筋骨僵化效果,等等誘因均會引發或加重痛症的發作。然而,誘因的解除,只有緩解痛症的效果,真正要治癒痛症,必需研判造成神經傳導障礙的關鍵主因是什麼,而施予準確性的治療,才能四兩撥千斤,使效若桴鼓。針對性的治療如:患部曾因嚴重扭挫傷或發炎潰瘍而導致瘀血腫痛壞死,雖然修復後,疤痕組織仍牽扯糾結,干擾神經的傳導,必需加強患部陳舊瘀傷的順氣推拿,且處置後常有回傷現象。若是因為骨骼不平整或骨架不正,甚至椎間盤脫出造成的神經受壓迫而導致傳導障礙,需用順氣及整脊的方法調整,使路線回覆平順。若只是筋的扭傷或緊張收縮,造成筋膜神經傳導不順暢,可用推拿鬆弛的手法放鬆筋肉。有的只是某小部位神經稍微短路停滯,可用輕拍手法順氣而下。原則上,運用推拿、針灸、整脊等各種順氣理療方法,需從腦神經,解到脊髓神經,再到周邊末稍神經,解到全程暢通無阻才可。
筆者以氣感作導引,針對一些常見,但起因、療法不明確的痛症,取得突破性的療效,在此提出一些氣感診治體驗,給各位同道參考。例如:晨起踏地第一步痛甚的足跟痛,乃膀胱經氣滯,其氣滯關鍵常在足跟,坐、尾骨及眼眶部的睛明穴區,必需全線暢通,痛症才會解除。薦尾椎部扭挫傷後遺的疼痛感,俯仰不利,需先從頭枕部撥鬆使氣順下,緩解較速。膏肓穴痛,局部針阿是穴使氣滯處散開可緩解痛症,然循線找到頭頂或枕部的牽扯點,撥鬆順下後,療效更持久。患部無扭挫傷史的膝痛,蹲起筋緊痛甚,常因脊柱扭轉側彎,壓迫痛側部的神經傳導,整脊矯正常能使痛速解。不明原因之肩痛,上舉旋轉某角度會痛,常需留意是否是腰眼部或薦髂關節的氣滯,由下方牽掣肩部的活動。長年慢性的頭痛常與骨盆腔架構不正造成氣的阻塞或逆沖有關,如巔頂頭痛與尾骨下陷有關,顳側頭痛與坐骨狹窄有關,前額頭痛與恥骨上頂或下陷有關。脊柱側彎造成之痠痛常與頭骨的某凹陷區成線狀牽連,需將頭骨下陷之氣羅起,神經才能更順暢地下傳,鬆開氣滯,脊柱才能維持正直,整脊的效果更能持久。除了筋骨痛症之外,臟腑的痛症或臟腑因「氣滯」造成的功能異常時,其解法原理與筋骨痛症相同。
以下提供醫案三則,證明氣感在解決痛症的實用價值。
案例一:徐××,27歲,男性,病歷號:004489,
主訴:肚臍右側刺痛、脹痛已數年,全天性發作,下午尤甚,
求治各中西醫專科醫師,然無顯著療效。
筆者用右手食指撥其痛處之氣,由氣感感知一氣阻線連至第十胸椎右側,擬診是脊椎側彎或扭轉,阻滯神經的傳導而引發痛症,遂用整脊手法調整脊柱架構,第一次治療完即感痛症減輕大半,治療七次後,痛症悉除。一年後回診,詢其腹痛症狀,患者告知一年內痛症未再發作。
案例二:林××,21歲,女性 ,病歷號:015656,
主訴:腰中痠痛甚已數週,無法彎腰繫鞋帶,
西醫診斷為脊椎旁肌腱韌帶炎,然治療無顯效。
由氣感感知第五腰椎氣滯且整股氣往前衝,手摸第五腰椎亦較下陷,故用整脊手法牽引後上提調整骨架,次針腰眼、大腸俞,隔天回診言症癒大半,已可彎腰繫鞋帶。
案例三:溫××,女,24歲,病歷號:017566,
主訴咽喉左側疼痛劇烈,連吃飯、轉頭都痛,甚至睡覺需張開嘴才行,
西醫打針吃藥無顯效,自述其經驗上,每回這樣痛起來,治療都無太大幫助,都非拖個兩個禮拜,才漸漸不了了之。
筆者以指尖之氣切其頸部,偏左方確實有一條氣阻線相當緊繃,氣阻線粗細與緊張度與坐骨神經痛相當,探其線之上端,在頭頂部有一下陷區,下端在腰薦關節間氣滯非常,上端用手法順氣,鬆動病根,下端用放鬆、整脊手法調整架構,處理完畢,右手再切時,原本的氣阻線便鬆掉,患者當場覺得舒服很多,吞嚥時已沒那麼緊感,再以清熱解毒、疏解腰部氣滯之方藥善後,複診時,言此次感冒好得特別快。
筆者將「無相氣學」所強化出來的氣感,運用於中醫臨床各科,療效益彰,從診斷、處置至癒後評估,醫者能夠憑藉氣感貫穿整個療程,實乃探索中醫黑箱的必備工具,在此與中醫同道分享,憑此氣感,中醫醫道之闡揚指日可待。
留言列表